Friday, October 28, 2016

学习并不只是为成绩

成绩优秀的孩子未来不一定成功” “为什么坏孩子都成了大老板常在网上看到这类帖子被疯转,似乎贴切地说中了不少人的心声。

比尔盖兹没上大学啊,李嘉诚14岁就开始打工啦,看,多少的成功人士都没读好书,读书真能助我成功吗? 

而现实是,每当我们人生不及其他人时,总会下意识地为自己找理由,来让自己心安。

可悲的是,考试体制、填鸭式教育、分数排名制,带出好的成绩意味着好将来的假象。任教多年,我看过成绩优异却又不懂尊重师长或是人际不好的好学生,他们脑子里总想着,这世界会因为他们的优异而褒奖他们。

也看过一些自我颓废的孩子,表现出我才不稀罕成绩,我要做自己的所谓清高,在他们眼里,求学阶段里只有成绩。我想错不在于他们,而是这个认成绩的社会遗弃了他们。不重视学习,是因为对他们而言,学习只为了考取一张好的成绩单,而这并不意味着什么。

求学时期,在自己的房间置了一面小白板,在每一次考试后记录自己每一次的分数,设定下一次的目标还有方法。每晚准时8点正,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看着满是字的课本,自己做笔记,每晚睡前一小时,自己平时在散文集或是网上看到的好句背上10句。

这些习惯赋予我优异的成绩,老师们的赏识,但我更感谢的,是它赋予我由心而发的自律。而这一份自律,在职场上,成了我的助跑器。

看过一篇文章:
一个学生生气地说:老师,社会上有很多人没有学过你这门课,依然很成功。我就算不通过这门课,也一样会成功
老师严肃地说:没错,你不学这门课照样会成功。可是,我要郑重地告诉你,如果你不改变对待这门课的学习态度,我保证你到哪里都不会成功

撇开成绩不谈吧,我觉得求学时期这段过程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品格。你如何看待成绩,意味着你如何去扛上人生不同阶段的责任;你如何去求知,代表着你对所有未知的知识的渴望,学海无涯,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来达到完善的过程;你如何对待眼前授予你知识的这个人,那是一种最起码的尊重。

学习并不是成绩的追逐游戏,而是一个人完善的过程,一个修炼品格的过程。共勉之。

Friday, September 2, 2016

一路好走

您躺在病床上,氧气面罩下微弱的呼吸,颤抖的身体耐着疼痛。我喊了你一声“阿”你用双眸凝视着我,思考了一会,用微弱的声音说出了我的名字。听说您的思绪已经渐渐模糊,开始忘记身边的人事物。

我们都知道您的情况不乐观,但听闻您仍然相信自己会好起来,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似的。我明白人终有悲欢离合,但那一刻的我,仍然揪心。

隔天听说您已经昏迷,我已经做好了接受的准备,此时此刻,只希望您可以安安乐乐地离开。我回忆起与您的一切,打从呱呱坠地那一刻,那六年在乡下与您的点点滴滴…

依稀记得,那时候,您总是起得特早,换好衣服准备去打理菜园。有时,我坐在您的摩托车后,一起到菜园,那时候的小鬼还没帮得上什么忙,只在菜园的沙土上玩着玩具。

您总是疼着我,偏着我,而我,有事无事总是依赖着您。那些年,我闯过不少祸,调皮的我总有被挨打的时候,我总会跑到您身后,您舍不得我挨打流泪,总保护着我这不懂事的外孙。

长大后,我去城市上小学,那时候,一年里,总会有好几次假期会回到乡下看您。慢慢长大,我们见面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而您也开始慢慢越变越老。我在为我的学业、未来拼搏,我想成为您最骄傲的外孙,我想,我没让您失望,当然的,以后也不会。

今年的母亲节,我庆幸我有机会请您吃一餐,那天您胃口特好,我看得也乐。从来少拍照的我,不知怎么忽然想与你拍照,为了留下永存的回忆。如今回想起来,我很感恩当天所做的一切,要不,我会遗憾。

感恩,您这些年的疼爱;感恩您自呱呱坠地的照料;感恩,我最爱的阿,祝您一路好走,谢谢你,我爱你,永远爱你。




Sunday, July 17, 2016

相貌论

“男人的才华与相貌是成反比的”马总吐出这句真言,挽救了多少相貌平平的男士。相貌从此与成就挂钩,无形中带出了一种“丑”的文化,男士们逢人便问“你看我丑不”,长得越丑,即越成功。

更深入地辩驳,马总说这句话的说服力是源自于“实干”。长得不好看,先天条件不好,因而多了一份证明的干劲,那股被逼出来的张力,来势迅猛。条件不好—为证明的决心—成就,这便是相貌和才华的“因果”。

作为博客,年幼不懂事时曾经也与友人讨论过所谓“相貌论”。即使文笔多犀利,写的多雅致,也比不上美人儿博客上载的生活照或是日记。苗条淑女君子好逑,人对美丽的事物是趋之若鹜,古人几千年前便已经预见未来社会的写实。

网上流传过一则幽默的帖子:
帅哥微笑,阳光;丑男微笑,猥亵
帅哥留须,不羁;丑男留须,不修边幅
帅哥看书,气质;丑男看书,书呆子
帅哥运动,活力;丑男运动,恶心
帅哥,调情;丑男,强奸

长得帅,长得美,在习惯被追捧的心理下,也许逐渐地会萌生虚荣感。这也许是前世烧香拜佛,积善积德带来的福。因为外在条件而导致做起事来事半功倍,少了一种为争取而奋斗的气息,危机感的缺失却也可以让它变成一个“劫”。

因样貌而平步青云,却又像蹦极跳那般急速下降的戏码,在电视剧屡见不鲜;因美貌而沉浸在狂蜂浪蝶的追求中,虚荣感蒙蔽了理智,下场可怜的例子也频频出现。

这是在条件好的前提下,少了“居安思危”,少了一种“我需要再努力一些”的干劲。当然,相貌只是一种假设,关键仍然在于人的心智。好条件之下,谦逊,便是解开迷惑的“解药”。

我欣赏王祖蓝,显然的,身高和外貌在“看脸的时代”是完全不需要与层出不穷的小鲜肉们媲美,但因为才智、刻苦,最终赢得美人归,受邀各大节目,甚至是收视率的保证。也许有的时候,因为样貌平平,走在人群中不怎么显眼,迫使他们比一般人更早意识到,自己必须花双倍甚至更多的努力来“增高”。


据说男人的颜值与发型息息相关。但有的明星却毫不犹豫地理了个光亮的头,像张卫健、乐嘉,显然的这体现出足够的自信。这类人已经挣脱了与同性颜值的较量,智慧的光芒足够耀眼。少了三千烦恼丝,反而少了今天弄什么发型的烦恼,反多了一份专注。

当然,这并不是要让丑男们照镜时沾沾自喜,幻想自己就是成功的一块料。成就如果用相貌来定论,那实在太肤浅。但也不必因为先天条件不足而妄自菲薄,更应“自嘲”,把它当作推动前进的燃料,去拼搏。正是因为足够自卑,才足够自信!






“宁愿丑的有智慧,也不要美的只剩空壳”

Monday, June 13, 2016

天才何其少

一次记者与科比布莱恩的对话引人深思。
记者:科比,你为什么那么成功?
科比:你知道洛杉矶凌晨4点的样子吗?
记者摇摇头
科比:我知道每一天凌晨4点洛杉矶的样子。满天的星星,寥落的灯光,行人很少

有一次偶然看到一个让人感觉匪夷所思的视频,一个叫最强大脑的节目中,一位小女孩在惊人的速度下说出了电脑屏幕上闪过的方程式和数字的答案。答案公布的那刻,我们愣了,因为数位已经超过了计算机的负荷。这类人,被誉为天才,将来前程似锦,月入过万是小意思。

但,这世上天才真的那么多吗?难不成每个成功的人都因为老天赋予过人的本事?当我们为一些成功人士挂上天才的标签时,也许是种侮辱,因为真正可贵的,是他们那份对理想的执着,对希望的坚持。多少次的勤学苦练,多少次的摒弃诱惑,造就今日。

所谓天才,只是某些人因自我设限而抛出的看似合理的“藉口

我认同的,是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一,同一段话,有的人看10分钟,有的人得耗个半小时才勉强记住。但,成功不会偏袒前者,它只会敲上奋斗者的大门。

授课时,偶尔能说出题目所属页数或是段落,这是所谓一鸣惊人,我想学生已经习以为常。好多时候,会被学生调侃,“老师,你还是吗?”说实话,我记性不好,认一段路我得走上好几遍,也不一定背上。这所谓本事,是多少次的刻苦专研。熟能生巧是多么简单的成功道理。

孩子们,原谅我说一句刺人的话,我并不是记性好,只是比较认真。


天才,万中无一,我想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和天才相遇。但是,我们能够用锲而不舍的执着,成为被人们误会成天才地才

Sunday, June 12, 2016

你为什么学?

看待学习一向潇洒的A交了女朋友,原本吊儿郎当的性格忽然转变,让身边死党们跌破了眼镜。小两口每天出入图书馆,一起温书,在学业上互帮互助,羡煞旁人。好花不常开,思想上无法平等交流,把这段青涩的感情变成了求学生涯里美丽的回忆。后来的A打回原形,又成了那个无忧无虑,重喜乐的潇洒哥。
不学习了吗?
学了也没意思 A总用不屑的语气回答

B
君在职场上听见C因为学习态度良好被经理夸赞,心里不是滋味。比较的心理使得B下定决心冲进书局一口气买下了十几本管理、经商著作,开始埋头苦读,希望也可以获得经理的赞赏。经理的确发现了B积极进取,夸奖了B。众人看着B被赞赏的那一刻,B心里有着深深的满足感。几个月后,因为没得到赏识,B又回到了浑浑噩噩的打工日子。

如果学习只为了得到他人青睐,得到他人赞赏,这种为他人的学习,不会持续很久。因为一旦遭到无视,动机便荡然无存。

一些小时候出类拔萃的模范男孩女孩,在学业上总是不负众望,大人们给予厚望。踏出社会,结果却差强人意,人们不禁哀叹小时了了

在求学时期,有着明确目标,因此一切的学习,努力,都朝着目标而设,为目标而学。为了达到目标而燃起的火,像火柴,终会因为燃柴耗尽而熄灭。也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审视现状,是否处于安逸舒适的状态,不断设立新目标来保持心中的火焰。

翻过了高峰,必需再遥望更远更高的高峰,告诉自己我要征服它!。一次又一次的翻山越岭,会使你变得更强大。

每隔几个月便会花好几百块下定新书。快递到的那一刻,满满的兴奋,迫不及待想咀嚼里面的文字。学习,早已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证明,更不会觉得乏味无趣,它早已成了一个爱好,与生命挂钩在一起。

常自我激励,
坚持学习吧,假以时日,你有多优秀
未来的你,会感恩今天努力学习的你,因为你让他在未来多了一个选择

真心把学习和快乐指数挂钩,发现学习的乐趣,发自内心的学习,为自我成长负责任,这类人,不必外界刺激,内心对新知的渴望,为自己而学便是持续学习的最大驱动力。


Friday, June 10, 2016

你以为你在合群,其实你在浪费青春

看了李尚龙的文章《你以为你在合群,你在浪费青春》。

里面提到了李尚龙在大一的时候,粘着一群打游戏的朋友,合群但留下的是一片空虚。大二,朋友们依然沉迷游戏,他开始躲在角落背英文单词。大三,他因不合群被吐槽,但他选择换寝室。几年后的今天,当一些人在烈日下曝晒时,他在空调房里写文章。

几年前,我看过一群孩子,吊儿郎当,听似有道理的青春不留白,总把未来抛之脑后。大家互相怂恿,口说出来的是义气,说出来的是像道理的谬论,却感觉上只是希望有个伴陪葬。

你以为你在合群,你在浪费自己的青春;你以为你交了朋友,当你毕业一无是处时,谁还会把你当朋友;你以为你这些年不孤独,当你毕业没有工作时,没有老婆的日子,你会更孤独。

C是当中唯一背道而驰的孩子,坚持不懈地复习,请教,每堂课都会看到他低头拼命记录的身影。

现在的C,在象牙塔中逐梦,死党们,有的烦恼着该如何重新报考,有的在懊悔当初的无知,有的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殊不知几年后等待着他们的,是未来残酷的现实。

我很喜欢文章里提到的一句话。那些有点儿成就的人,都不合群;就算表面合群,他们的内心,也总有着自己的一片世界,他们喜欢静静思考,并且一直向理想迈进。




跟着蝴蝶你会找到花朵,跟着苍蝇你只会找到厕所。

Friday, June 3, 2016

异教徒与爱慕虚荣者

异教徒,即使遭到世人唾弃,但自我评价非常强大,活在自己的世界。爱慕虚荣者,因他人羡慕而欣喜,因他人嫌恶而沮丧,他们的精神被他人的眼光和言语支配。

两者都是可悲的,前者活在自我世界,可是自人类文明建立以来,人们因相依相偎而赖以生存。由于担心逐出群体,为了融入而不惜打破惯性这种害怕孤独的习性仍然可见。自我,不顾虑他人感受,不理他人眼光者,注定遭人排斥,唾弃。我们在生活中总会看到这一类人,总我行我素,脱口而出的是荒谬语言,让身边的人厌烦,却自得其乐。他们不介意旁人目光,所有的道理都是谬论,深陷自我崇拜的泥潭中。

他们是自我内心的强者,却是人际关系的弱者,只能自己取悦自己。

难不成这类人注定遭人排斥?的确有例外,你必须是显赫的名人,钱财与权力的驱使下,也许有的人会选择委曲求全,让你占据主权。

后者活在他人眼里,毫无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类例子随处可见。为了沐浴在他人羡慕的眼神,他们追求物质享受,追捧潮流名牌,比起体验的踏实感,他们更在乎的是外界投以的羡慕。他们喜爱炫耀,期待他人赞赏,无视和冷落会扼杀他们的兴致。

实际上,“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应当平衡。凡事要有独到见解,同时愿意倾听,接纳他人意见,在自信与自负找到一个平衡。

你认为自己有魅力,他人也觉得你有魅力,这种魅力,才是真正实在的。

Sunday, May 29, 2016

学习和娱乐为啥不能混为一谈?

有这样的一种定位,成绩好的人,大部分都是每天窝在家里啃书赶作业的所谓“学霸”、“学婊”。放牛班的孩子,则是已认定自己资质有限,通过各种方式表态来得到关注。

踏入社会后,成绩好的人未必优秀,社会上好多事无法通过“读死书”来掌握;经常安慰自己世界上很多成功人士都没读好书作为放纵理由的孩子,踏出社会也会意识到文凭的现实。难不成爱玩又有脑子的这类“王大陆”角色,只会在梦幻的校园偶像剧出现?

依稀记得中四那年,茅塞顿开,突然开窍,下定决心努力学习。

我制定了时间表,每晚8点准时坐在房间里开始温习(通常我会先洗个冷水澡,头脑比较清醒)。至今我仍然可以把时间表倒背如流,“星期一三复习经济学,二四复习科学,五要做会计和高数,六日早午晚各1小时复习历史;睡前星期一二看国语范文,三四看英语范文,五六日看中国范文”而大多数的人听到这都觉得荒唐,不可思议。

被反问很多次,“像你这样读书,有生活吗?”这样的问句,有时的确会把我给问倒?什么叫没有生活呢?

实际上,我在学生时期可以玩的非常癫狂,我总告诉自己,专注复习一小时,完成了做啥事都行!这种用奖励哄骗自己的内心对话,却异常有效。为了玩的心安理得,眼珠子和头脑在一小时里是绝佳的配合状态。也就是说,你只是在一天的24小时里腾出了一小时给自己学习,剩余的就是一般人所谓的“生活”。

我觉得,也许有时候我们把学习和生活撇的太清了。拿工作来比喻吧,大多数的人,因“下班铃声”而放下工作,不想再把自己“奉献”给工作,甚至觉得这是吃亏的憨直行为,因此大部分的作业都会在限期前一天熬夜加班。因此,你也许经常会安慰自己,我上学了,我补习了,累了,剩下的所有时间我要充分娱乐,要不太吃亏了!

我总听孩子们解释,平时复习了考试也会忘,考试前一天复习反而比较有印象。我觉得印象来自于重复。夸张地说一句,由于重复地看过太多次(至少100次以上)我在中学时期甚至已经“走火入魔”,能够在5分钟内快速在脑海里翻阅经济学课本的每一页,很多时候在洗澡的同时,我已经把一本课本快速地在脑海里闪过一遍了。

实际上我在中学生涯的最后一场考试(SPM),为了养精蓄锐,我9点钟就上床睡了,书碰也没碰一下,第二天一早就这样去考试,也归功于2年不间断的好习惯。这代表两年来我并没有娱乐吗?不是的,我只是在十几个小时的娱乐时间里腾出关键的一小时让自己专注在学习。

我认为理想的学习状态,是鱼与熊掌“兼得”,该学习时就该静下心,专注地去领略;同时却一样享受生活,给自己适当的娱乐。